胡亿彬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在政协常德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言
12月24日,政协常德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协商发言,市政协委员、武陵区河洑镇副镇长胡亿彬代表九三学社常德市委会作了题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造幸福魅力“桃花源”》的口头协商发言,呼吁我市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应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银发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幸福景象,更是我们今天发展银发经济、建设“现代桃花源”的现实追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1号文《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出台,以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银发经济的明确部署,我市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应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银发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赛道。
一、基本情况
1.老龄化挑战与市场潜力并存。我市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也拥有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人口132.1万,占比高达25.02%,远超全国18.7%和全省19.88%的平均水平,即将全面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据测算,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将达到30万亿元,市场广阔,前景可期。2.政策助力与项目带动并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出台了《常德市本级养老服务业扶持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15分钟服务圈”。同时,我市“十四五”规划将养老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我市与银发经济相关重点项目11个,投资约264.6亿元。3.自然资源与人文底蕴交融。我市拥有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先后获评多项国家级荣誉,是宜居宜养的理想之地。结合良好的城市面貌和“德文化”的传承,以及桃花源、柳叶湖等康养文旅资源,我市在银发经济领域具有显著的区域优势。
二、存在问题
1.应对举措尚显不足。我市尚未将银发经济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整体布局仍显滞后,重保障、轻产业的传统模式亟待转变。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市先后出台相关政策,而我市相关政策文件尚未明确。此外,部门间协同不畅,政策与管理碎片化,民政部门虽肩负老龄事业重任,但因资源所限,在助推产业发展方面力不从心。2.产业培育亟待加强。我市银发产业规模偏小,缺乏专注于老年市场的规上企业。装备制造虽强,却未涉足高端康养设备;食品产业虽为传统优势,但适老食品研发推广不足。文旅康养品牌尚未树立,城市吸引力不足,本土养老机构运营效益欠佳。3.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突出。消费需求挖掘不足,老年群体作为旅游、直播购物及医疗服务的最快增长群体,诸如“候鸟式”旅居等需求未得到充分对接。同时,适老产品供给匮乏,当前老年人居家养老比例达到90%以上,专业护理、适老化改造及老年用品需求激增,但相应产品与服务选择有限。
三、对策建议1.强化顶层设计。将银发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名片来谋划,成立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工作机制。全面摸底相关产业链、重点企业和资源,编制实施方案,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2.引导产业发展。结合“4+3”产业体系,发挥大健康产业子基金作用,培育优势企业。聚焦康养食品、药品和老年用品,结合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研发治疗心血管老年疾病等药品,找准本地富硒食品等契合点,开发适老化产品。同时,支持服务业开发老年旅游、智慧养老等新产品,探索“物业+养老”模式。3.打造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现有康养行业,充分挖掘本地综合性医院、中医药诊所、连锁康复理疗机构等业态的牵引效能,打造“幸福康养示范区”品牌。引进泰康养老等战略投资者,盘活湘雅常德医院等医疗资源,打造“湘西北医养中心”品牌。依托春申君历史渊源,打造“春申君寻根之旅”,引领老年旅居新风尚,讲好常德故事,铸就“全国老年旅居优选城市”品牌。4.拓宽供给渠道。加快推进长护险落地常德,健全普惠型养老服务市场,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养老助餐、心理咨询等服务。开发多样性银发经济消费市场,支持老年教育,设置银发经济消费示范街区,每年在常德河街、大型商超等地举办“银龄消费节”等主题活动。整合资源服务高端人才养老,利用白鹤小镇、桃花源古镇等现有资源建设“院士小镇”,吸引外地高端人才来常养老,并发挥智力优势助力我市发展,切实将常德打造成幸福魅力“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