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先贤“两弹元勋”邓稼先 发布时间:2025-08-20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字体:小 大】 出生翰墨之家安徽省怀宁县有一间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民宅,是名为“铁砚山房”的邓家祖屋。这里走出过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邓以蛰等大家。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在这里出生,他是邓石如的六世孙,邓以蛰的儿子。邓以蛰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邓家也搬迁到了北平。邓稼先三四岁时,就能背诵不少古典文学篇章,12岁时考入北平崇德中学,直接读初中二年级。在这里,邓稼先认识了高他两级的杨振宁。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读物理系。父亲邓以蛰曾告诉邓稼先:“以后一定要学科学,科学对国家有用。”机缘巧合,在西南联大,邓稼先又与杨振宁同校,二人的友谊越发深厚,一直保持到邓稼先去世。在校期间,思想进步的邓稼先加入了“民青”(民主青年同盟,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阅读进步书刊,他已将个人事业与民族兴亡联系起来。1945年,邓稼先毕业了,他先后在昆明几所中学及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邓稼先认识了许德珩的长女许鹿希,二人一见钟情,从相爱到结婚相濡以沫几十年。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的待遇很好,但是,胸怀报国之志的他不满足于此,他想去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学习先进知识。1947年,邓稼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第二年秋天,他远渡重洋赴美读研究生,这年,他24岁。 杨振宁与邓稼先(中)在美国。 邓稼先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该校博士学位。邓稼先的博士论文为《氘核的光致蜕变》,此时,他只有26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邓稼先的成就被周围人看在眼里。他的老师、同学希望他留在美国,但是邓稼先一心只想回国工作。1950年8月29日,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就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有人曾问他,从美国带了什么东西回来?邓稼先风趣地说:“我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1951年,邓稼先加入九三学社。在研究所,邓稼先一头扎进原子核理论研究,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他逐渐成为我国核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但是,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了。在美国当权者对中国的核威胁之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中国在这个世界上要不受人欺负,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此时,精通核理论的邓稼先进入了中共中央的视线。1958年,钱三强找邓稼先谈话:“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参加研制。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他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也值得。”许鹿希立刻明白邓稼先要去做重要的事情,二人之间形成一种默契:我许鹿希支持你邓稼先的工作,从此不再问及此事。 邓稼先一家。用算盘造原子弹自此,邓稼先成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后,中共中央决定要自行研制核武器。中国用苏联撕毁协议的时间1959年6月“596”,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鞭策大家用“争气弹”争气。但自己设计原子弹何谈容易?邓稼先从北京高校挑选大学生,组成了第一批研制原子弹队伍,在北京郊外建起核武器研究基地。不久,研究基地迁到一个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理论研究需要庞大的数据计算,但当时,邓稼先他们拥有的计算工具仅是一台苏制计算机和一些电动手摇计算器,剩下的就只有计算尺、算盘、纸和笔。 邓稼先使用过的飞鱼牌手摇计算机。研究人员们带着干粮和水24小时倒班:算累了,倒地就睡;醒了,吃点干粮,喝点水,继续干。为了验证苏联专家之前说过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带领研究人员计算了9次,计算一次就要一个多月。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一捆捆装进了麻袋,一袋袋麻袋从地面堆到房顶,装满了好几个仓库。邓稼先通宵达旦地工作着,有时会发出感叹:“一个太阳不够啊!”经过3年的攻关,1961年,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基本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和理论计算,朝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发射迈进了一大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实验成功。氢弹研制在各方面都比原子弹复杂,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在美国,这个时间是7年零4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2年零8个月成为一个轰动了世界的“中国速度”。“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研制核武器,最可怕和防不胜防的是核辐射。邓稼先一次又一次主持核试验,经常出入车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接触放射性物质,受其辐射的损伤,内行人叫“吃剂量”。1979年的一次核弹实验时,因降落伞在半空中突然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摔裂。这是一个重大的事故,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邓稼先在明知接触原子弹碎片会致癌的前提下,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就是这件事,让他受到了致命的核辐射伤害。邓稼先回到北京后,身为医学教授的许鹿希得知此事,立即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尿液具有放射性、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邓稼先什么也不在乎。 邓稼先(左)进入试验现场前。不久,他回到核试验基地,受放射物影响已步履维艰,甚至第一次用院长的权威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他就这样在基地带病工作了很长时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1984年底,邓稼先仍然指挥了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试验前夕,他接连几天拉肚子,大便带血,他却以为是痔疮出血和高血糖病。这年他才60岁。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组织指挥的一次核试验。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患上了直肠癌。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样快。”邓稼先先后做了几次手术,但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邓稼先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国庆节时,去看看天安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对他解密:“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于是,派记者去采访他,写出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时候,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才知道他是一个英雄。 邓稼先去世前仍然挂念着核武器事业的发展,缠绵病榻的他已没有力气,拖笔写成的字迹歪歪扭扭。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邓稼先的脑海里仍全是中国的核事业。他临终前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导致全身溶血性出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62岁。 【打印正文】 分享到: